扫一扫
总访问量:60317618
 

成都农业新消费:面朝城市,他们在“公园”里种下粮食蔬菜

   2022-02-09 每日经济新闻2560
核心提示:2022年1月26日,成都气温走低,小雨点趁着寒风,不时飘打下来。冬小麦已经种下去3个月,如今十多厘米高的麦苗刚刚没过脚踝,正处

2022年1月26日,成都气温走低,小雨点趁着寒风,不时飘打下来。



冬小麦已经种下去3个月,如今十多厘米高的麦苗刚刚没过脚踝,正处在拔节期。远远看去,过冬的土地有了一层厚实的“保温毯”。



每经记者 张建 摄



在成都市环城生态公园青龙湖旁,这片绿色覆盖的1100亩农田上,安静伫立着太阳能自动气象站与田间监测站,以及水肥一体化的智能泵房。通过智能系统遥控,水和肥穿过埋在土壤下的管道到达每一寸田间地头,浸润到农作物的根部。小麦无言,悄然拔节。



刚开完年终总结会的徐凯来到这里,与唐良见并肩走在田间,心情轻松——小麦在这个时期长势良好,意味着到四五月收割时,亩产量会不错。唐良见对这里熟悉得如同自己家,他是青龙湖地块的农业管理技术员。



作为成都天府绿道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道农科)副总经理,徐凯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他过去一年保持着一周至少跑一次田间地头的节奏,日常巡查、现场指导、各类调研。多的时候,三五次也说不准。



过去两年,徐凯见证了成都绕城高速两侧133.11平方公里(约19万亩)环城生态公园里,通过土地综合整治,一点一点转变成适合农业耕作的3万亩良田。接下来还有7万亩左右,分两年完成建设。



这10.1万亩农田,将以四川地区的水稻、玉米、小麦、油菜轮作为主,除了扛起成都人民“米袋子”“菜篮子”的重任,还将发展绿道特色农业、打造都市农业新模式,为城市居民提供新消费选择。



绿道上的“米袋子”和“菜篮子”



如今的城市人,一边在钢铁森林间穿梭,一边脑补“向往的生活”。而在成都——一座超过200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总长85公里的绕城高速两侧,不知不觉间“长”出数万亩农田,让人们走出家门就能拥有“诗和远方”。



2021年9月金秋时节,如果你开车沿着绕城高速前行,或许眺望过成片的稻田和玉米地;若去青龙湖、萌宠乐园、凤求凰、亲子牧场、蜀道通衢、共享农庄等,又可近距离感受“稻花香里说丰年”“高粱熟来红满天”的景象。



徐凯说,农田是环城生态区的基底和本底。环城生态公园农业的打造,不但是重拾耕作、发展现代农业经济的过程,也是对水系、田地、环境的生态保护。



不仅如此,绿道农科还想探索一条都市农业的发展之路——农业不仅能提供生态农产品,又能提供大地景观。



你也许很难相信,一个环绕城市中心城区的农业项目,想要扛起全体市民“米袋子”“菜篮子”的重任。



“有这么大体量。”徐凯为《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稍作计算:以成都市常住人口2093.8万计算,根据省内其他传统粮食蔬菜生产基地的正常产量标准,在2023年完成10万亩目标面积后,完全可以满足成都人民“米袋子”“菜篮子”的保供需求。



“小麦亩产六七百斤,油菜300斤左右,玉米800斤,水稻1200斤,按照这些数字,最终建成10万亩农田,这个体量还是相当巨大的。当然,我们会保守一点计算,毕竟农田的恢复需要一个过程。”徐凯说。



这些农产品都去哪儿了?徐凯介绍,绿道农科和成都粮食集团合作,针对成都本地居民销售粮油作物;蔬菜直送伊藤洋华堂、绿友家等超市;此外,市民在“天府绿道”公众号也能直接下单。



实际上,这些农产品不单单够成都人“吃饱”,环城生态公园产出的农产品,还会通过多种渠道供应外地。



不久前,他们和涪陵榨菜公司签订协议,为对方供应青菜头,让成都产榨菜走向世界;与国家级蔬菜市场——彭州濛阳批发市场合作,面向全省销售蔬菜。另外,还在与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中粮集团等沟通商谈合作事宜,有望进一步发挥环城生态公园农业的外溢效应。



徐凯说,这10.1万亩农田产出的粮食作物,将以大宗收购、仓储为主。在避免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前提下,专注于本地主要粮食作物的种植和生产,同时也要考虑政策层面、市场层面的需求。在完成保供前提下,给成都粮食集团或益民集团供应一定量蔬菜。



用耐心与耐力在大地上“作画”



2021年9月,环城生态公园10万亩生态农业区刚好经历一个完整的种植年。这背后,离不开绿道农科人大地上“作画”的耐心与耐力。



从四川农业大学研究生毕业后,来自皖北农村的徐凯选择留在成都。这10年,规划设计专业出身的他,始终没有离开一个“农”字。从四川省林业系统到农业系统,再到成都兴城绿道集团负责农业项目。2018年,兴城旗下绿道公司农业工作启动,他越来越找到自己的定位。



徐凯介绍,环城生态公园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从2020年初开始的。



过去,环城生态公园是城市发展的边界,由于城市建设、宅基地拆迁、农田撂荒等原因,很多地块土壤土质已不能满足正常农业生产要求。



在位于成都锦江区的环城生态农业“第27号地块”,从上至下正好形成有梯次的三级梯田,油菜长势正好。但不久前,这里还是另外一番模样。



徐凯回忆起去年4月第一次来这儿的情形:“我当时走进来是没有路的,全是蒿草和小灌木,我们就在里面钻,钻进去里面也高低不平的,什么都看不到。”



所谓“27号地块”,是徐凯他们内部临时编制的地块名称,方便沟通,狭窄而破损的入口处,用简陋的木板标识着数字。这里的地势类似浅丘,因为历史原因,大量土方和建渣堆积,把原有耕地破坏了。



环城生态公园锦江区农业地块生产管理人员杨金权曾无数次来到这里。他清楚记得,去年夏天,费尽功夫把野草除尽了,一场雨后,它们又疯长起来。



除草费力,也是技术活。“这中间需要有一个平衡:一个是你要除草,同时还不能破坏土壤本身,不能过量使用农药。我们尽可能用偏生态的农药,或者采用物理方式,或者通过作物调整来控草。比如种玉米这种高杆作物,把草需要的阳光遮蔽了,草就长不起来。”徐凯说。



“我们先‘清表清杂’,就是把表面的杂草杂树建渣先清理一遍,人工把小石子捡了,然后逐步按照高标准农田要求进行坡改梯,再把土地平整度、土壤土层厚度做到符合标准。”徐凯低头用脚踩了踩说,“你看脚下这都是原来的路,还能看到瓷砖和碎砖头。针对这种建渣量比较大的,我们把它砌筑到田埂上;田里的建渣,我们就通过沟槽式取土来解决。”



所谓“沟槽式取土”,实际是对土壤进行的一种物理改善。“一般情况下,一处土地上如果有很多建渣、弃土,我们会先做探点。城市建设会使农田的标高升高,如果下面的土壤层是正常的,我们就先把土壤取出来,把建渣和弃土埋下去,这样上下颠倒、置换,对耕作层进行重塑,而不只是简单覆盖上土壤。正常农作物生长,土壤厚度50厘米就够了,我们只要保证耕作层达到50厘米,建渣下埋,就能满足正常的土壤种植需求了。”



如果是水田恢复,则需要先做基层的夯实,然后再进行土壤填充,接着是恢复水田犁底层,使它有保水功能,再在上面覆盖30~50厘米的种植土,蓄水、保水实验之后,最终满足水稻的生产需求。



既追寻诗意也“计较”现实



绿道农科与四川一些农业科研院所合作,探索如何有效提升地力,进行生物改善。



在环城生态公园第一个成规模打造的青龙湖农业地块,除了自动气象监测站,还有孢子捕捉器和田间监控系统,均由太阳能板供能,这些仪器的数据传输到远处的水肥一体化泵房智能系统分析处理,通过埋在土里粗粗细细的管道,定时给庄稼浇水,并将提前配比好的肥料,施入田间。而在另一端,则是绿道农科自研的“智慧农业管控平台”。在即将建成的指挥控制中心,工作人员可以实时了解和进行种植生态管理,进行气象监测、实时监控、可溯源、病虫害防治、土壤墒情监测等情况,也可以遥控农业设备,施药、浇水、施肥。“坐在办公室里,登录账号,就可以看到地块上的情况。”徐凯说。



此外,绿道农科很早就与省市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签了协议,三家科研院所为他们提供农业技术指导,并在种植种业方面,比如种子选育、种植模式探索、病虫害防治以及土壤修复等方面,开展一系列合作。其中,绿道农科和四川农业大学已在郫都区落地两个科研项目:一是土壤修复和地力提升,二是探索都市现代农业的高效集成农业模式。这几年得到的经验和科研成果,也逐渐应用在环城生态公园农业项目中。



“运用成功后,我们会逐步推到其他区域,比如全省乃至全国等面临和我们相似的情况,就可以把我们的运营模式、成功经验以及技术成果进行输出。”徐凯说。



在大地上“作画”,诗意的追寻之下,还有现实的“计较”。徐凯为《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大致算了一下——2021年,环城生态公园每亩农田的成本在600元~2000元不等。“正常来说,成本算是基本能被销售覆盖。比如小麦去年的管理成本为800多元/亩,如果亩产能达到700斤以上,按1.2元/斤计算,是收支平衡的。”



徐凯介绍,成都环城生态公园10万亩农田,不仅在四川省,甚至在全国的都市农业中,这种体量都是数一数二的。在绿道农科未来的计划中,还将争取打造国有农场,通过规模化管理,降低管理成本,提高产品收益,使企业和项目能自主经营,不断成长起来。



打造都市农业模式“破这个局”



更进一步,在保证农业种植和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绿道农科还想探索都市农业的“成都模式”:“一产”在呈现生态景观、带来生产效益的同时,与“三产”高度融合,把都市人群引入农业生产场景与消费场景中来,打造一个可复制可推广可成长的都市农业模式。



当如今的年轻人感叹“大城市容不下肉身,小城市装不下灵魂”时,全世界最长的城市绿道慢行系统——成都天府绿道希望用环城生态公园这个圈,同时“盛放”进农业、商业、文化、旅游、体育,打造一个高品质农业示范“闭环”,将都市人的身心安顿下来,“破这个局”。



这是绿道农科未来的角色定位,也是徐凯和他的同事们正在“跳起摸高”的目标。



有133.11平方公里环城生态公园“打底”,绿道农科的都市农业探索有了流量优势。



环城生态公园不单是公园,在青龙湖、萌宠乐园、凤求凰、亲子牧场、蜀道通衢、共享农庄……包括了从农业、商业到文化、旅游、体育等一系列服务,多触点与各年龄段、各消费层人群产生联结。



据统计,2021年,进入环城生态公园的游客达到2300多万人次,相当于成都每一个市民都到公园逛了一圈。



眼下,一座环城生态公园农业展厅正在启动,市民和中小学生可以在里面看到智慧农业管控平台是怎么运作的,了解科技农业、进行科研探索,还有川西文化、天府农耕文化展示。“希望做成一个重要的科普展示示范点。保守估计,成都有100万中小学生,这个市场是不小的。”徐凯透露。



此外,绿道农科还在探索认种认养。与通常的农家乐一日游不同,市民可以在环城生态公园就近认领一块自己的田地,参与农业生产;没空的话,也可由绿道农科专业代种代管,到时间节点时,可以拖家带口前往农田,体验农作物生长与收获的喜悦。



“我们在江家艺苑举办了好几次插秧体验活动,小朋友报名非常踊跃。江家艺苑离城近,有专门的水田,小朋友摸鱼、抓虾、插秧,他们和父母可以持续观察水稻的分蘖、抽穗、灌浆过程,等到收割的时候,他们再来。每次30组家庭,爷爷奶奶也会来,现场百十个人,热火朝天的。”



截至目前,环城生态公园已经开展第一期“归野田园”计划,第二期正在筹划中。“除了提供农业生产管理服务外,还会给客户提供新鲜及时的生态农产品,以及文创产品。”徐凯记得,第一期小范围试水时,100个名额在“天府绿道”APP和“绿道农科”公众号上一放出,半小时内就被抢光了。



除此之外,绿道农科还利用商业配套建筑,建成特色农庄、共享农庄,为企业和个人提供餐饮、住宿、农耕文化、采摘服务等。为此,绿道农科还专门创建了“隅上田园”品牌。



“这样就把一产提升到更高的产业层次,增强企业盈利能力,而不再是微利的传统农业。(绿道农科)一定是一家全产业链公司,这是我们未来3年内要实现的目标。”徐凯说。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联盟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联盟头条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供应(产品)发布流程  |  交易规则  |  注册流程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鲁ICP备1906344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