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明显增强的国际环境下,中国作为农业资源禀赋丰富、人均资源匮乏的人口大国,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产业可持续,需要最大限度地提升农业劳动生产效率、土地产出效率、农业资源综合配置效率和农业竞争力。发挥多层面积极因素,促使农业科技进步是重中之重的选择。
从食物安全看中国农业面临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粮食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肉蛋鱼果菜等重要农产品产量稳居世界第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1%,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1%。现代农业成效显著,专业化、规模化、机械化、数字化、绿色化、共享化水平明显提高。中国人用自己的供给解决自己的需求问题,用自己的资源解决了自己的吃饭问题,成就令世人瞩目。
但是,不能回避的是,作为人口大国、农业生产和消费大国,我们在确保农产品总量平衡,特别是水稻、小麦生产供给综合能力绝对安全的前提下,囿于资源要素先天不足的原因,口粮以外的资源性农产品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在国际市场上,我国农产品“出少进多”的格局日益明显,已充分显现出日本经济学家大塚启二郎描绘的东亚国家在经济快速成长过程中食物供给率不断下降的规律性趋势。据海关统计,2021年包括大豆在内的粮食进口量达1.62亿吨,同比增长19%。其中大豆进口达9652万吨,比上年下降3.8%,但进口额增长35.4%。玉米进口2835万吨,增1.5倍。肉类进口量938万吨,有小幅下降。乳品进口391万吨、增18.6%。最近几年,棉花、糖料等资源性农产品进口量相当于国内生产量的30%左右。按全部农产品进口数量观察,我国农产品进口对外依存度高达30%以上。2021年农产品贸易逆差达1354.7亿美元,扩大42.9%。农产品进口量不断攀升、贸易逆差不断扩大的现实令人担忧。
根据同为东亚国家的日本、韩国在经济高速成长中,农产品自给率不断下降的事实判断,可以得出的结论就是确保粮食安全,特别是口粮安全十分重要。但口粮安全不等于粮食安全,粮食安全不等于食物安全,对此认识要清醒。
保障食物安全的路径选择
在封闭的传统农业阶段,可获取的食物保障唯一的途径是自给自足。这个阶段伴随了中国几千年,直到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几十年间,我们不仅靠自己的资源解决了小麦、水稻等基本口粮供给,而且最大化地解决了肉蛋奶、蔬菜、水果等食物的充分需求。但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以及大量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过程中,前者导致城乡工农之间争夺土地、水资源等自然资源禀赋,后者导致农业老龄化、兼业化现象日渐突出,全口径食物供给能力的提升与快速增长的食物需求供需失衡矛盾日益凸显。以国内资源解决国内需求压力持续增加,供需缺口不断加大。
在开放的国际环境下,解决食物充分供给,国内国际两个资源、两个市场提供了选择和回旋余地。无论是从大豆、棉花、糖料等直接占用耕地资源生产的农产品,抑或是猪牛羊以及奶类等间接资源生产农产品的进口数量看,已替代了我国种植业70%以上以及肉类10%以上的供给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