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总访问量:57160764
 

经济学知识:规模经济理论与农业多功能理论

   2023-01-03 未央财经2120
核心提示:一、规模经济理论规模经济理论的运用在每个企业身上都可以看到,企业总是尽最大所能销售更多的产品,从而扩大产能,实现以同样的

一、规模经济理论


规模经济理论的运用在每个企业身上都可以看到,企业总是尽最大所能销售更多的产品,从而扩大产能,实现以同样的时间,同样的设备和人工生产更多的产品,已达到降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获得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


此理论可以运用到各行各业,从此可以看出此理论的意思就是通过规模化的大生产,使生产出的个体成本变少,而保持社会上相同商品一样的价格,获得高利润的一种经济行为。该理论应用到产业融合上内在表现就是,产业链上的企业进行横向和纵向间的合并能够使资源配置做到最优。横向合并可使自己发展壮大,将产品做专做精,占领较多的市场份额,提升市场话语权;


纵向合并可使自己的生产链更加完善,节省交易成本。可以使企业产品绝对产量提升,成本下降,利润上升从而帮助企业达到规模经济。外在表现就是,企业实力得到提升,占据较大市场份额,能够更好地满足消费需求。


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将有助于农业产业链上主体实现一起发展,或者是改变以往的小农状态,扩大经营规模,运用先进的生产工具、科学的农业知识,带来收入增加,助力乡村振兴。农村龙头企业、合作社就是以该理论为基础,将农民不愿意耕种或因为年龄已高无法继续种植的土地以流转的方式转给农业企业或合作社,使生产要素利用达到最大化,节省成本,带动农村当地剩余劳动力就业和经济发展。


二、农业多功能理论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农业的需求也不仅仅是只是停留在饱腹的状态,农业自身也正在适应这种变化,朝着多元化发展。农业多功能性起于上世纪日本“稻米文化”,包含有五大功能:


(1)经济功能。这是最基本的功能。在建设时期由于国家落后,就将国内消化不了的多种植出来农产品出口以赚取外汇,正是有了农业的支撑,城市经济才得以高速增长,所以农业的经济功能成为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支撑。


(2)社会功能。农业作为第三产业,不仅有很多劳动力从事农业,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精细化程度和细分市场得到扩展,出现了很多新业态,释放出大量的全职或兼职工作岗位需求,农民无论是全职或兼职都会拓宽收入来源,发挥了农业的社会功能。


(3)政治功能。农产品是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农业发展的好坏与社会能否长治久安,政治稳定较大的关联性。国家只有解决好农业问题,才能顺利的进行社会经济发展,稳固政权。


(4)生态功能。农业对自然环境的改善起了很大作用,有一些地方发展循环农业,水稻田里养泥鳅,泥鳅的粪便作为有机肥为水稻提供养分,既节省了买肥料的开支,也使农产品变得更加绿色无害。


(5)文化功能。农业是中华大地上一个古老的产业,其蕴含了古人的智慧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观光农业的发展,让农业更加亲近城市人民生活,可以近距离观察自然,走进自然。


三区域经济梯度转移理论区域经济梯度理论反映的就是各地区间总体社会经济水平和差异情况,这种差距是从高到底依次排布的。高梯度地区由于在经济、政策、技术、社会等方面发展水平较高,将在完成内部自我发展后开始向外扩散。而中、底梯度地区则是跟在高梯度后面,亦步亦趋。


所以每出现一些新方法和技术也是从高梯度地区先开始开展,再传入中、低梯度地区,导致的结果就是这些地方发展缺乏创新性,难以实现突破式发展。山东东部沿海地区农村较为发达,属于高梯度地区,省会经济圈农村为中梯度,鲁南地区的农村处于低梯度,按照区域梯度转移理论,鲁南经济圈农村产业发展较为缓慢,处于全省的中后部分,而且是用的一些发展模式和技术是发展较好地区已经淘汰的,甚至还会因为回程效应,拉大差距。


发展融合,可打破城市与农村边界,产业之间的边界,使农村的产业发展慢慢向发展较好的地区看齐,向城市产业看齐,通过吸收先进的农村产业融合的经验,减少区域经济梯度转移理论所阐述的问题,实现共同发展。


三、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历史探索方面


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指出,由于管理上的改进,分工变得越来越精细,这就使得产业间的分界线变得模糊,劳动差异化变小,各行业间的技术壁垒较少,工人失业后可以很快的投入到其他不相关行业的工作中,不需要学习另外的特殊技能。


马克思和马歇尔早期在分工生产方面的发现和研究成果成为了后期产业融合出现的理论基础。十九世纪,罗森博格就率先提出产业融合,他指出当一个行业出现一项新的技术,并且等该技术经历从产生到最后的成功适用,很快这个技术就会被运用融合到其他各个部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产业融合在农村中而逐渐形成的一种助力乡村产业共同发展的一种现代模式。


上世纪九十年代,日本农业发展遭遇瓶颈,日本农业专家今村奈良臣为了应对该问题改变农业发展前景,坚持以农业为主体带动发展相关产业就提出了“第六产业”的概念。以农业为主体,在发展农业的基础上,在农村同时进行农产品的加工和农业相关的服务业,如此一来,就可以将很多的利润就在农村,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在农业的生产和发展过程中,可以以目前所经营为圆心向四处扩散多元发展,达到产-销一体化运营,可有效帮助农民增收。粮食作为一国的命脉,创新农业产业结构,根据时代特征和国内外农产品贸易情况及时对农业做出生产上具有战略意义的措施调整,如此才能确保我国人民生活的稳定,稳中求进的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走深走实,认真遵守中央要求。


用发展农村产业的方法充分带动经济发展,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已经成为调整我国农业结构、实现农村经济改革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当前农村地区经济存在区域差异、农业技术不太成熟、农业发展支撑机制不完善等背景下,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略有不足,未来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比如:①以区域发展水平为角度来看,以北京为例,揭示了北京的农村产业融合的区域分异特征,并对导致北京各个区存在差异的原因进行深层的剖析。


②从利益机制的角度来看,促进农民收入增加的机制还尚不健全。


③以农村产业融合的金融支持为角度来看,资金短缺、金融支持不完善是阻碍农村持续发展的障碍;脱贫攻坚时期的农村产业发展面临的最重要问题也是“人地钱”的问题。


④以人们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内涵认识为角度来看,国内外学者对其内涵认识基本一致,但是在农村的普及情况有较大偏差。


⑤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公共服务体系为角度,农村公共基础建设尚待完善。农业发展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根基,在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推动下,各种政策向农村倾斜,使我国农村有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目前农村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城乡资源要素分配不均等问题仍普遍存在。


为了帮助解决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国内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给出了改善建议。应当以利益连结机制为中心,形成以创新为农村改革动力、以经营模式为发展基础,以产业链多元化发展为特征,以资源合理化配置为基础的新型模式,最终实现农业产出增加,农民收入能够稳定增长的目标。


要以拓展产业链延伸,促进科技创新为重点,通过让信息技术的加入让农业与现代社会接轨以此来帮助农业农村发展、农业与加工业和服务业间能够高质量发展。首先是选择适合各地的融合发展路径,其次是加大对融合的支持力度,最后优化融合发展评价工作。此外,一些其他研究者认为,在农村中以“农业”为产业化发展的圆心,横向纵向发展多元化产业链,使产业功能变单一性为多样化。


通过促进农业的自身整合、扩大规模通和农业与加工业和服务业间深入交叉发展、再次重新组合,对资源禀赋重新优化配置,从而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率,致力于实现农村以“农业”为产业化发展的圆心的个产业间的整合,并达到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当地农村经济和实现乡村振兴的目的,形成以绿色现代化农业为基础,以农村市场中的经营参与者为主体,推动农村三产融合协调发展,更好的满足当代社会消费多样化的需求,并以此来拉动农村经济发展。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联盟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联盟头条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供应(产品)发布流程  |  交易规则  |  注册流程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鲁ICP备1906344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