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机器人在湖北省夷陵区鸦鹊岭镇金和村橘园里采摘柑橘引来围观。
初冬,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郭家坝镇在日渐成熟的脐橙映衬下已是满山金黄。一条条田间单轨运输机穿行在果园之间,远远望去,好似一条条“银色长龙”。“这是我们山区老百姓的‘小火车’,柑橘运输全靠它!”郭家坝镇烟灯堡村村民刘国华指着自家果园的单轨运输机说道。
丘陵山区农机化水平不高,是我国农机化发展最突出的短板。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加紧研发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和园艺机械,支持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
近年来,湖北省发挥农业科研院所集聚优势,持续加大丘陵山区农机装备研发攻关,加快突破关键“卡点”,以购机补贴政策撬动社会多元化投入,丘陵山区农机装备制造能力稳步提升,农机装备推广应用水平不断提高。
眼下,在湖北山区丘陵地带,机器人代替人工作业、“小火车”装着柑橘出山,再也不用人们肩挑背驮,丘陵山地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环节的农机化水平持续提高,“小农机”成为山区老百姓致富的“大帮手”。
农机助力“小金果”出山进城
“咔嚓……”,只见一只形似剪刀的“手”伸向成熟的柑橘枝头,一个个柑橘便应声落入竹筐。正是柑橘上市的季节,在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鸦鹊岭镇金和村橘园里,智能机器人正熟练地采摘柑橘,在一旁操控的国家现代农业(柑橘)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李善军教授介绍,这是华中农业大学新研制的果园除草、采摘一体化多功能机器人,通过对果树进行三维点云数字化建模获取采摘信息,可以实现智能化连续采摘,其配备有高性能运动底盘,可适应多地形、高坡度作业,而且节能环保。
山区丘陵果园运输难、费用贵一直是困扰当地老百姓的难题。在宜昌,记者看到,果园运输这一关键环节正在逐步实现全面机械化。宜昌市秭归县是典型的山区县,同时也是脐橙种植大县,当地纽荷尔脐橙在12月迎来上市期。长期以来,从果园到公路主干道的脐橙转运主要靠人力,转运效率低、成本高。秭归县郭家坝镇农机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周玉枝告诉记者:“过去脐橙都要依靠肩挑背驮才能出山,我们这有段顺口溜‘一杆加一拖,工资一千多’。两人一天的工钱要1000元以上,而且也只能采1000多斤脐橙,不仅成本很高,关键还找不到劳动力。”今年,在秭归县农业农村局的帮助下,刘国华承包的40亩果园装上了田间轨道运输机,轻按开关,一筐筐脐橙便坐上“小火车”到了公路边的果品进城转运点。“运输费用节省了一大半,效率提高了几倍,估计今年可以采收脐橙20万斤,年销售收入60余万元,如果有果园我还想再承包。”刘国华说。
据湖北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湖北省先后建成近3000台套田间轨道运输机,覆盖面积超过8万亩,从根本上解决了柑橘运输难、运输贵的问题。今年,活跃在湖北山区果园的轨道运输机除了传统汽油机自走式单轨运输机和遥控牵引式电动单轨运输机外,还新增了遥控汽油机自走式单轨运输机、遥控电动自走式单轨运输机、无人机等,进一步提高了山区果园采摘运输效率,降低了果农的运输成本。
“小农机”成山区百姓“大帮手”
立冬过后,宜昌市夷陵区30多万亩柑橘叶青果黄、挂满枝头,一派丰收景象。“这1000多亩柑橘就只有4个人管理,除草、打药、施肥、采摘都靠机器,橘子比全靠人管理种植的好吃得多。”宜昌云红柑橘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扬红指着眼前金灿灿的橘园说。
湖北省是我国柑橘的重要产区,有两千年的柑橘栽种历史,如今年产量已达540万吨左右,约占全省水果产量的70%,常年保持在全国前五。但因为柑橘产地大都集中在丘陵山区,农村劳动力紧缺、劳动强度大制约了柑橘产业发展。“过去施肥打药一遍就需要请30个人帮工,仅这一项年管理费用就达1200元/亩,因为成本高,很多人都弃种了。”张扬红还粗略地算了一笔账:现在使用自走式喷雾机,一个人两天就可以打完一遍,节省人工成本90%。更重要的是喷雾机打药喷洒均匀,既节约了药水,病虫害防治效果还更好。